中国江苏网7月25日南通讯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夏日,一系列精彩纷呈、形式多样的“七彩的夏日”文明实践活动正在秦灶街道如火如荼地展开。今年暑期,秦灶街道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平台,积极探索文明实践的新模式,致力打造一个多彩夏日盛宴。
笔墨传薪火 童趣绘汉字
当甲骨文在屏幕上苏醒,当楷书的工整邂逅行草的洒脱,7月23日,袁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化身为一座流动的“汉字殿堂”,联合关工委和爱心服务社,共同开展“七彩的夏日”“笔墨传薪火 童趣绘汉字”阅读主题活动,引领青少年溯源三千年文字长河,在汉字演变中触碰文明脉搏,在笔墨挥洒间重铸文化根脉。
“这是‘家’!下面像房子,上面有只小猪!”8岁的小宇没等图片完全展示完就蹦起来。屏幕上,甲骨文的“家”字下面是座尖顶屋舍,屋顶上果然顶着个小猪的轮廓,随着演变动画推进,屋顶的“猪”渐渐简化成宝盖头,屋舍变成“豕”字。“我爷爷说,以前家里养猪就是富裕的样子,所以‘家’里有小猪!”小宇的话逗得大家笑起来,孩子们盯着屏幕里不断变化的字形,有的伸手跟着笔画轨迹在空中比划,活动室里的童声像一串串跳跃的音符,和汉字演变的轨迹交织成欢快的乐章。

“这是甲骨文的‘众’字,你们看,三个人站在一起,是不是像好多人聚在一块儿?”社会组织志愿者滑动屏幕,动态演示着字形变化:甲骨文的“三人并立”,到金文添上“日”字底化作“众人烈日下劳作”,最终定格为楷书“众”字。“古人造字时就懂得,大伙儿心齐了,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坐在后排的关工委五老成员李爷爷笑着接话。志愿者继续带孩子们溯源,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秦汉的小篆,从魏晋的行书到唐宋的楷书,每个阶段的历史背景与艺术特色里都藏着当时的生活印记与审美风尚。孩子们瞪着好奇的眼睛嘀咕道:“原来笔画里藏着这么多故事呢!”

“主峰立在中间,次峰往两边错开一点,高低差再明显些。”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的协助下,手工环节成了孩子们展现创意的舞台,他们将黏土、画框等材料在巧手下焕发新生。13岁的澎冯曦浅蓝和浅绿两种黏土,放在手心反复揉搓。待黏土变得柔软光滑,她用拇指将深绿黏土压成厚厚的长条,再用尺子比着切成三段,一段稍长些做中间的主峰,两段略短的做两侧的次峰。接着,她拿起浅绿黏土,揪出一小撮搓成细条,小心翼翼地粘在“山峰”两侧,模仿山坡上蔓延的青草,最后将成品嵌入木框,浅蓝的山体、浅绿的草木和木框的暖色调相互映衬,一个带着自然灵气的“山”字便跃然眼前。

此次“七彩的夏日”活动,让原本停留在书本上的汉字“活”了过来。正如关工委五老志愿者吴杏芳所说:“我们五老志愿者,就像汉字里的‘传’字,左边是‘人’,右边是‘专’,就是要专心把中华文明的智慧,手把手教给孩子们。”下一步,袁桥村将继续延续文化体验,在社区的方寸天地里,让笔墨浸润孩子们心中悄悄生根发芽的文化之树。
生命有光,破土而生
为启迪少年儿童感悟生命韧性,解密植物智慧,秦灶街道桥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秦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社会组织“雏鸟天使成长园”开展“生命有光 破土而生”主题活动。通过种子观察、传播方式模拟与种植实践三大环节,引领青少年沉浸式体验一粒种子跨越空间、拥抱大地的奇妙旅程,在亲身参与中领悟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精妙,在心田里播撒热爱生命、敬畏自然的种子。
崇川区阅读推广人吴丹丹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为引,开启“感悟生命”的知识课堂。她将种子的神奇构造、生命在逆境中的非凡韧性,以及探索自然规律的无穷乐趣娓娓道来。这场科普启蒙,如同播撒在心田的星火,悄然点亮孩子们对生命奥秘的好奇与求索之心。
在《一颗种子的旅行》绘本共读中,精准的科学插画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植物智慧宝库。孩子们系统认知了种子为繁衍而演化出的惊人适应机制——轻盈如蒲公英的御风飞行,带刺如苍耳的秘密搭车,还有那借力水流、动物甚至自我弹射的千般妙法。一页页翻过,生命在时空长河中展现的顽强韧性与自然造物的精妙法则,深深烙印在孩子们心中。
实验操作环节将智慧化为指尖行动。孩子们模拟种子传播,让绘本知识在掌心跳跃;埋下种子,参与生命的初始孕育。松土、浇水、观察萌发,每一次触碰都是与大地脉搏的共振。孩子们真切感受到生命破土所需的条件、向上生长的坚韧力量,以及自然律动中蕴藏的神奇密码。生命起源的真谛,在躬身实践中得以印证。

这场寓教于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探索之旅,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社会实践经历,更让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的种子,在幼小心灵中牢牢扎根,静待破土参天。(施红燕 严天泽 陆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