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过半,在新华日报?交汇点大平台 “汉服旅游消费季” 暑期研学活动中,一群身着汉服的小学生凭借灵动自信的表现赢得广泛关注。金湖县育才小学一(五)班踊跃参与这股热潮,背后离不开 97 后语文老师华妍的用心引领 —— 她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也为这场暑期研学活动注入了浓厚的文化温度。

年轻教师的传统文化“魔法”
“传统文化不该是书本里的文字,而应是能穿、能尝、能玩的生活体验。” 这是华妍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她总能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打开传统文化的大门。课堂上,学《端午粽》讲屈原时,会掏出彩纸教大家折汉服书签,尖尖的领口、飘带要折得一丝不苟;读《赠汪伦》,就点开古人踏歌相送的动画,看着屏幕里衣袂翻飞的身影,孩子们会跟着晃悠小胳膊,把 “踏歌声” 哼成自己的调子。课外,她组织 “汉服小剧场”,让孩子们身着汉服演绎课本角色,将书本故事化为生动场景。
学生争当汉服文化小使者
此次 “汉服旅游消费季” 活动中,一(五)班的孩子们成为最亮眼的风景线。他们身着各式汉服,在荷花荡、老渡口、柳树湾等金湖地标前打卡,有的背诵学过的古诗,有的分享汉服纹样的寓意,稚嫩的声音里充满自信。相关视频和照片被推送到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后,网友留言:“孩子们眼里的热爱太动人了!”“眼睛里有光”“这才是文化该有的样子”。

华妍认为,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传统文化绝不应是书本中干巴巴的字句,而应是能穿在身上的美丽汉服、能尝到的香甜粽子、能朗朗上口欢快唱起来的童谣。暑假前,她通过班级群给孩子们布置了轻松有趣的 “传统文化小任务”:拍一张 “家里的传统宝贝”(例如爷爷的紫砂壶、奶奶的绣花鞋垫皆可),或是学唱一首童谣、背诵一首古诗。这些活动蕴含着中华文化的 “活态” 密码,体现在日常的三餐四季中。正如一个年轮记录着 365 日,一年包含着 12 个月、24 个节气,日子就在这流转中过得丰富多彩,品出滋味。


这正是华妍期待的画面。她常说:“文化教育如同种树,平时把根扎深,遇到阳光雨露自然就会生长。” 虽是暑假,她依然关心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研学,在班级群中点评作品:“这位‘汉服小使者’讲解得很清楚,把课堂知识用上啦!” 老师的及时回应,进一步点燃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家长们感慨:“以前孩子只觉得汉服好看,现在会主动说‘这是交领右衽’,还能讲出背后的故事,都是华老师的功劳。”赵仲杨的妈妈仲怀玲评价说:“能遇到把日子过成文化的老师,是孩子的福气。” 她特别感谢华妍在引导孩子感知美、亲近传统文化方面的用心付出,“有趣比有用还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我从心底里感谢她。”

用心呵护 以热爱传递热爱
身为 97 后,华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自带 “年轻属性”—— 她会关注传统文化博主汲取灵感,旅游时必逛博物馆收集文物素材,自己穿汉服时也会和孩子们进行 “同款互动”。“老师自己先爱上,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份美好。” 她笑着说。
趁着假期,她计划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用脚步丈量大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她希望放空自我,待暑假结束后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课堂,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分享给学生。

看到孩子们在研学活动中自信展示汉服文化,华妍倍感欣慰。她已规划好新目标:“要开展‘汉服小史官’活动,鼓励孩子们记录身边的传统小事,将这份热爱延续下去。” 这位年轻教师要用行动证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 “老古董” 的专属,年轻一代的热情与创新,正让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活力,如同在风里生长的绿意,接天连叶,生生不息。

目前,金湖第二届汉服旅游消费季影像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截稿日为 2025 年 8 月 20 日),诚邀您身着汉服漫步金湖地标,用短视频、照片定格诗画瞬间!

市民、游客、学子可以“金湖地标 + 汉服 + N” 的形式记录美好,可将个人照、亲子照或1分钟内的视频上传至 “交汇点” 新闻客户端或指定电子信箱。
① 扫描二维码下载 “交汇点” 新闻客户端,进入底部 “我的”—“活动” 专区投稿;
② 邮件投递至官方邮箱:jinhuhfwh@163.com
咨询电话:025-84737000 / 13382088473